人生分為三層樓:一為物質生活,二是精神生活,三是靈魂生活。
人生於世,為物質奔波,也要得一方精神天地,安養靈魂。
讀書之貴,在明志知理,在修身養性。
書中有山水,可以棲身;
書中有草木,可以怡情。
落雪天,軒窗下,讀罷一卷書,再看日影飛去,何懼世間萬般荒蕪?明代陳繼儒有謂:
“讀書隨處淨土,閉門即是深山。”深山雖遠,淨土在心。
一顆文心若想求閒,還需放於字裡行間。
字入心間,化成骨血,則篤定靜默,可與人為伍,也可遺世獨立,身居塵世,卻又不在塵世。有書,則不輸;有書,則不俗。
書道千秋,可以明理。
古人云:
“風雷雨露,天之靈;山川民物,地之靈;語言文字,人之靈。”
文字是文明的載體,天下有文章而光明也。
金玉良言,盡在書中。
若能得老莊為師,姬昌為友,莊周在左,楚辭在右,則三千世界不過爾爾。
讀書,是一個見天地,見眾生,也見自己的過程。
古今多少風流憾事啼笑皆非,統統一紙文章書盡。
曹洞宗有首頌偈這樣寫:春開見花,子規鳴夏,月當秋夜,隆冬茫茫雪送寒。
想來人生四季,也是如此。
看過綠肥紅瘦,聽過雨打芭蕉,少時讀“賭命報天子,當斬胡頭衣錦回”,
中年讀“我亦飄零久,十年來深恩負盡,死生師友”,
老來讀“一任階前點滴到天明”,才覺一夕忽老,
於是或弄扁舟,或採菊東籬,一生也就這樣過完。
見字如晤,心字相惜。
有誰能像文字這樣懂得你,或者像你這樣的懂得它?
如果千年以後,我們還是會因為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去巫山不是雲”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這樣的話語而如鯁在喉、眼鼻發酸,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們的基因裡睡著古人?
古人云:“飢讀之以當肉,寒讀之以當裘,孤寂而讀之以當友朋,幽憂而讀之以當金石琴瑟也。”
酒酬知己,文酬知音。
若是能在書中覓得幾位老友,管得他貧富貴賤,長幼高低,且與蒲佬說說鬼神,
和孫武鬥鬥兵法,跟老莊聊聊道家,縱使人生苦短相見恨晚也是快哉。
《清靜經》道: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
文人多雅事,四行詩,兩盞茶,一書讀罷,兩袖清風,倦了就枕書而眠,醒來又讀,
興起時再胡謅幾句,揮就的那幾行字,全當是靈光乍現的妙筆生花。
如果可以這樣老去,也是無怨無悔。
爐火升,茶煙起,墨香溢,松風停雲處,有幽蘭菖蒲為伴,是崢嶸寂寞,也是風雅清閒。
落雪天讀書,有我與梅花白頭;
風雨夜讀書,有鐵馬冰河入夢。
待你看罷滿紙荒唐言,抬眼四顧,茶未老,香未斷,卻恍覺世間光陰已謝,
心中諸般皆無,真真是人生如夢,夢如人生。
三毛說: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裡都是在流浪。
當下之世,紙張不足貴,文字漫天飛,身體跨越千山萬水,心靈卻孑然飄零。
謝肇淛那“讀未曾見之書,歷未曾到之山水,如獲至寶,嘗異味”的快樂,
陶淵明“好讀書,不求甚解;
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的執著,似乎如同那逝去的一紙風雅,蒙上了厚厚風塵。
風蕭蕭,路漫漫,冬日兀坐,茶煙裊裊,
卷冊在案,既讀之,則安之;心可宿,則不俗。嗟乎!
閱盡千千字,終是為拾掇渺渺心。
字裡行間,移步換景,縱使有書無房,道的也是“ 此心安處是吾鄉 ”。
希望今天分享的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的朋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