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冬天是個進補的好季節。
因為此時人體的氣機是收回到內部的,人的脾胃消化能力比較強,食慾增加,這個時候,進補效果最好。
正如俗話說的:“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今年冬令補,來年可打虎”。
問題來了,該怎麼補呢?多喝這3碗湯,滋補又暖身!
******1.當歸生薑羊肉湯——補陽祛寒*****
寒冷的冬天,人體內的陽氣會不足,一出門就寒氣逼人,容易被寒邪所傷。
有些人特別怕冷,一到冬天就手腳冰涼,困倦勞累,臉色青白,腰膝酸冷,這是陽虛的典型表現。
所以,冬天我們要適當補充陽氣,及時祛除體內寒氣,才能不被寒邪侵襲。
推薦喝“當歸生薑羊肉湯”,這是東漢張仲景《金匱要略》中的食療方,特別適合寒冷冬季食用。
這款藥膳由當歸、生薑、羊肉三味食材組成。
其中,當歸能補血,性質偏溫,有養血活血的功效;生薑作為常用中藥,能溫中散寒,發汗解表;羊肉是老少皆宜的美味食物,性質溫熱,能溫中補虛。
三者配合起來,具有養血活血、祛寒止痛的作用,特別適合冬天手腳發冷的人,有凍瘡史的患者入冬前服用,還可以預防凍瘡。
當歸生薑羊肉湯(一人份)
食材:
當歸10克,生薑一小塊(拇指長、兩手指粗大小),羊肉100克。
做法:
1、將羊肉洗淨,除去筋膜,切成小塊,放入砂鍋。
2、生薑切成薄片,當歸洗淨,用紗布包住生薑和當歸,一齊放入砂鍋。
3、砂鍋中加水後先用大火煮開,再用微火煨兩小時左右即可。適當加些鹽,吃肉喝湯。
*****2.玉竹沙參豬肺湯——清肺潤喉*****
不管是北方的霧霾還是南方的空氣灰塵,都使得我們的呼吸系統飽受折磨,特別是咽喉和肺。
而且冬季也容易犯咳嗽,清肺潤喉利咽就很關鍵了。
此時,推薦喝玉竹沙參豬肺湯。
沙參為清補之品,中醫認為其味甘微苦,性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祛痰止咳之功能,主治肺熱燥咳、虛勞久咳、陰傷咽乾、喉痛等病症。
玉竹為養陰類的中藥材,性平味甘,入肺、胃經,功能為補陰潤燥、生津止渴,配上沙參、豬肺燉湯,具有潤肺止咳、養胃生津之功效。
玉竹沙參豬肺湯
食材:
豬肺1個、沙參15克、玉竹15克、食鹽適量、紗布一塊。
做法:
1、將沙參洗淨切段,玉竹清水漂洗,共同用紗布包好備用。
2、豬肺用清水沖洗乾淨,在開水中焯水後撈出待用。
3、把紗布和豬肺放入砂鍋,加清水適量,大火煮開,小火慢燉1.5~2個小時後,加食鹽調味食用。
此湯適宜於陰虛或陰虛有熱的人服用。
*****3.白胡椒豬肚湯——健脾暖胃*****
冬天,也是很多人會犯胃病的季節,寒燥之氣容易使得脾胃不適,胃口不佳。
所以,平時也要多注意健脾養胃。
推薦喝白胡椒豬肚湯,中醫認為,白胡椒具有溫中散寒、醒脾開胃的功效,豬肚具有健脾胃、補虛損、利水的功效。
二者同煮,可健脾益氣、溫中和胃,尤其適合胃寒,或因受寒而消化不良、腹瀉者,也適合虛寒性胃、十二指腸潰瘍者食用。
白胡椒豬肚湯
食材:
白胡椒15克,稍打碎;鮮豬肚1個,洗淨。
做法:
將白胡椒放進洗淨的豬肚內,加清水20ml,然後用線將豬肚上下口紮緊。用文火煲1小時,調味後分次服食。
需注意的是,這並不是治病的方法,只是調理的方法。
如果已經出現了胃痛等症狀,還是應該先去醫院診治,接受正規的治療後再進行調理。
除了這三種湯外,這裡還要推荐一款對感冒特有效的湯——五虎湯。
家中常備五虎湯,感冒不用慌
天氣一冷,人就容易感冒,打噴嚏、流鼻涕,這時就要派出五虎湯了。
五虎湯裡的“五隻老虎”分別指的是:姜、棗、蔥白、核桃、黑豆。
這五隻“老虎”,最擅長的就是對付“初期的風寒感冒”(怕風、怕冷、打噴嚏、流鼻涕,還有頭痛、肌肉酸痛等症狀)和過敏性鼻炎,還能預防流感。
這些食材雖然看起來很簡單,但功效不凡。
生薑,能夠發汗散邪,把寒氣從體表趕出去;核桃可以補腎,扶助正氣;大棗養胃充養胃氣;黑豆黑色入腎補腎填精,蔥白色白空心味辛,可以發汗解表,通達陽氣。
五味食材配合起來有散有收,有升有降,藥味雖少,卻配伍精當,就像一支小型“特種部隊”。
五虎湯
食材:
新鮮生薑:45克,平時家裡炒菜用的就行,可不去皮。
大棗:45克,紅棗,掰開不用去核。
核桃:6個,個小的用10~12個,打碎帶殼入藥。
黑豆:30克,黑皮黃心的為佳。
蔥白:1~2根,東北大蔥,即京蔥,取白色那段,去須,每根切成4段。
紅糖:加或不加紅糖都可以,主要是為了調味。
做法:
煲的時候藥罐裡加水約1000毫升,把前四隻“老虎”丟進去,煎煮45~60分鐘。
記住,最後15分鐘的時候再放入“蔥白”。
不用翻煎,煎好後,盛到玻璃或者不銹鋼的保溫罐子裡,可以隨身攜帶,可以隨時喝,也可以分早中晚3次喝,效果是一樣的。
需要說明的是,五虎湯雖然厲害,也有它的適應證。
如果有舌苔黃厚膩、口氣很重、口渴拼命喝水、大便乾結不通等典型的實熱證,這五隻老虎就不適合出馬了,否則會加重病情。
所以,不能指望五虎湯通治萬病。
如果病情複雜,還是建議第一時間前往醫院就診,在醫生指導下再合理使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