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有爸爸媽媽說自己工作忙、事情多,無暇陪伴寶寶。可有限地待在寶寶身邊的時候,你卻看到他們依然手捧手機賣力地打遊戲或刷朋友圈,問起來,他們會說“我這不是正陪著孩子嘛!”這樣的“陪伴”,真的是寶寶需要的嗎?
*****陪著≠陪伴*****
- 爸爸懷裡抱著寶寶,手裡卻在玩著手機,爸爸和寶寶全程無交流無互動,甚至寶寶的口水流得滿下巴都是,爸爸也渾然不知~~
- 媽媽辭職在家照顧孩子,除了管著寶寶的吃喝拉撒睡,其他時間都忙著做家務,洗衣做飯、打掃衛生,整理物品~~
- 平時下班回家抱抱孩子,就給他一個新玩具自個玩;寶寶摸索著如何解決問題,你卻忍不住把正確方法“劇透”給他;臨睡前三言兩語講個故事,就催促寶寶快點睡……
這些情景,爸爸媽媽們應該經常能看到,或者自己也在經歷。在陪伴孩子時,很多父母總是很“著急”,缺乏耐心,雖然人一直在旁,心思卻在別的事情上。
這只能算“陪著”,而不是“陪伴”。
從字面上來說,陪伴指隨同作伴;從實際操作上來說,強調的是親子之間心理情感的交流和溝通。
如果你只是在時間上給予付出,但心不在這裡,那隻能是陪著;最佳的親子陪伴是對孩子積極響應,不僅讓寶寶身心愉悅,自己也享受其中。這種真正意義上的陪伴,才能真正促進寶寶的身心發展。
“陪伴”有利於寶寶大腦發育
寶寶出生時,和成人腦細胞非常接近。在出生後的頭幾年裡,大腦發育會進入另一個重要階段——腦細胞彼此聯接,形成傳遞信息的“互聯網”;多元的環境刺激,可以令寶寶大腦互聯網更加發達,智商、情商進一步發展。
在多元的環境刺激裡,父母在陪伴過程中與寶寶的互動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比如:
小嬰兒對你微笑時,用語言、笑容、撫摸來回應他;
寶寶嘗試表達時,用簡短、準確的語句詢問寶寶,引導回答;
陪寶寶看繪本,一邊指著畫中物品,一邊告訴寶寶名稱等……
父母的高質量陪伴會影響寶寶情感、認知、語言等各方面的發展,讓寶寶擁有更多的知識、更多的自信。
有研究表明,父母給予更多支持、耐心對待孩子,孩子大腦中的海馬體(在學習、記憶、壓力調節、情感調整和空間導向中起重要作用的大腦區域)體積比其他孩子大將近10% 。
如何讓陪伴變得高質量?
大多數上班族父母只在下班後以及週末有閒暇時間,還要處理一些自己的或家庭的事情,真正陪伴寶寶的時間是很有限的。那如何在這短暫的時間裡實現高質量的陪伴呢?親子遊戲無疑是很好的選擇。
- 父母最好每天能保證陪寶寶玩一兩個完整的遊戲,陪伴的時間至少應是一個小時左右。高質量的陪伴首先需要一定時長,假設爸爸下班後,進門就對寶寶又親又抱,但兩分鐘之後便躲進書房加班,這顯然不能稱其為高質量的陪伴。
- 至於遊戲的類型,不必拘泥於什麼設定,越是沒有明確目標地瘋玩,越容易實現高質量的陪伴:如追跑打鬧、床上舉高高、地板上翻滾等有肢體接觸、引發寶寶快樂情緒的親子遊戲。
建議家長在寶寶不同的月齡階段,
可以這麼陪他玩。
▼
- 0-6個月,你要展示新奇性,充分引發寶寶的注意和興趣,主動給予感知覺刺激和互動回應:如讓寶寶躺在床上,進行面對面地說話唱歌,拿小搖鈴逗著玩,做兒童體操,游泳洗澡等。
- 7-12個月,你要更加活潑搞笑,為寶寶騰出運動的空間,鼓勵寶寶嘗試控制身體和触摸探索:如將寶寶放在搖椅上,站在他的面前,做誇裝搞笑的動作,讓寶寶咯咯笑出聲,還可以陪著寶寶一起練習爬行和扶走。
- 1-3歲,你需要充當年長的玩伴,帶領寶寶進行遊戲:如跟寶寶嬉戲玩鬧,追逐滾動的球,把寶寶夾在兩個枕頭中間輕輕揉捏,玩藏起來的遊戲,唱歌跳舞、讀繪本等。
- 3歲以上,你要學會跟從寶寶的興趣,加入他的遊戲,保有童心,做一個真正的小玩伴,傾聽寶寶的內心:如玩角色扮演的假裝遊戲、接力跑、傳球運動、玩沙嬉水,一起壘沙堡,搭積木拼樂高,讀繪本講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