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懂你做的是“消費”還是“投資”
2000年,甲乙兩人都是一線城市的大學畢業生,畢業後都去了同一座二線城市,
兩人在二線城市工作了五年後,都同樣積攢了30萬的積蓄。
甲用這比錢在二線城市買了一套房,每年辛苦供房,乙買了一輛奧迪車,每天風光無限。
10年後,甲的房子升值到了100多萬,乙的二手車市值5萬。所以,
這則故事告訴我們花錢時必須搞清楚自己是在“消費”還是在“投資”,
才能把自己的資源有效地利用起來,別用“投資”的資源拿來“消費”。
耍耍“小聰明”,學會換位思考
曾經有一個百萬富翁到華爾街的銀行借20000元貸款,約定1個月內還款,
並且用停在銀行門口的豪車當作“保證金”,抵押給銀行。
於是他的豪車便被銀行存放在了銀行的地下車庫裡,
直到一個月後他來銀行還錢了,連本帶息還了20100元。
後來,一個朋友聽說了這件事,問他這麼有錢了為啥還要借錢,
這個富翁說:“100元能在華爾街停車一個月,這樣的好事去哪兒找。”
所以,在理財的時候,耍耍“小聰明”,
學會換位思考,往往你就能花更少的成本區獲得同樣的結果。
把握市場紅海,搶占商業先機
從前,有個商人發現了一個富裕的都城,但是當地居然沒有大蒜這個產品,
於是,商人下一次來此地的時候帶上了一袋大蒜。
大蒜的調味效果讓當地人極為喜愛,於是贈商人兩袋金子。
另一商人聽說後,發現當地也沒有大蔥,便帶了兩袋大蔥去,
當地人覺得大蔥更美味,金子已經不足以表達他們的喜愛之情,於是把一袋大蒜給了他。
所以,理財往往也是如此,投資必須及時、迅速。
搶占市場先機者得金子,而步後塵者就可能得大蒜!
善於利用心理邊際效應
甲乙兩人去買煙和,煙29元,但他們兩個人都沒火柴,
於是甲跟店員說:“順便送一盒火柴吧。”店員沒給。
乙跟店員說:“便宜點,原價賣給我吧。”最後,他用這原價的錢買了一盒火柴。
甲的做法,讓店主認為自己在一個商品上賺錢了,另外一個沒賺錢。
乙的做法,雖然店主也沒有在火柴上賺到錢,
但是,給店主的感覺像是賺了錢一樣,當然更傾向於第二種了。
所以,利用簡單的心理邊際效應往往能達到意想不到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