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碌的早晨,掐著時間點把孩子送到幼兒園門口,孩子卻哭鬧不止: “我不想上幼兒園!我要回家!”
無論怎樣苦口婆心講道理,孩子似乎絕緣體般聽不進去。這樣的場景您也許並不陌生。面對孩子突如其來的“壞”情緒,您會怎麼回應呢?
我列舉下大多數家長的回應
一:寶貝不哭,我們今天就不去幼兒園了,明天再來好不好?
二:哭什麼啊,你看別人怎麼那麼開心,再哭的話就不要你了。
三:寶貝好好去學校,媽媽下班給你買好吃的,買玩具。
其實孩子有情緒本身沒有對與錯,孩子產生這些情緒很正常,重要的是家長要懂得正確地應對和引導。對此整理了一套比較典型的分類,回憶一下您對以往的處理方式,看看您是哪一種家長?
綿羊型家長:包容孩子的全部情緒,對行為本身不划分清楚,對孩子情緒接納並且安慰,卻不重視孩子如何處理和解決問題。
“寶貝不哭,媽媽都聽你的”、 “好好好,你說不去我們就不去”這是綿羊型家長最常說的話。雖然他們接受孩子的情緒,卻沒有對孩子接下去的行為給予建議和明確界限。久而久之,孩子會認為父母會接受自己的一切情緒(包括負面情緒)。
*****老虎型家長:*****認為壞情緒是錯誤的,經常對孩子的行為本身批評,把孩子的壞情緒歸結為膽小懦弱,認為孩子非常沒用。
“哭什麼哭”、“你再這樣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語句經常出現在老虎型家長的口中。他們根本不重視孩子的情緒,而是聚焦在孩子的行為上。孩子的“壞”情緒在他們眼中是很沒面子,甚至是很丟臉的事。雖然看似在父母的批評下孩子不再吵鬧,負面情緒卻孩子壓抑在心底,很有可能會導致孩子的暴力傾向。
*****鴕鳥型家長:*****不把孩子的情緒當回事,甚至忽視,一旦孩子有壞情緒就立刻轉移注意力滿足其它需求,認為孩子的情緒一會就消失。
“你不哭,媽媽就幫你買……”,轉移孩子注意力,滿足其它需求通常是這類家長解決孩子吵鬧的方式。對於這類家長而言,孩子的情緒沒那麼重要。他們對孩子的壞情緒不以為然,甚至不當回事。長期的情感忽視會讓孩子漸漸產生不被重視的感覺,甚至產生自卑心理。
那麼面對孩子一系列的情緒,我們該怎麼做引導呢,高情商的父母會把自己變成牧羊犬型的家長,他們能夠包容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且在此基礎上對孩子的行為劃清界限
*****牧羊犬型的家長會這麼做*****
第一:接納並理解孩子的情緒:“媽媽看得出你現在非常傷心難過,媽媽也為你難過”,通過共情讓孩子覺得自己是被理解和接納的。
第二:一起找尋為什麼:“是什麼讓你不開心呢?”“一起找出不開心的事才能更快樂”。
第三:提供孩子一些選擇:“玩會滑滑梯再進教室還是現在就進去?”、“和好朋友手牽手上學還是讓老師接你進去?”在父母的界限內給孩子自主選擇的權利。
第四:引導孩子獨立解決問題:引導孩子“你想怎麼辦呢?”,“說說你的想法”,潛移默化中讓孩子學會解決情緒的方法。
在與孩子的相處中,家長一定要站在孩子的平等面上,
讓孩子感覺到自己被接納和理解,隨之而來的引導才能事半功倍!
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請記得轉對“型”,做個高情商的父母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