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國科學家經過七年研究,率先在國際上破解了茶樹的基因組。
茶樹是“世界三大飲料植物”之一,茶作為最早飲品,相關的可信記錄可以推至公元前十三世紀。
成就一杯茶並不容易,從採摘到喝茶,中間至少要經歷十來道工序。
因此中國人飲茶更注重“品”字。今夜,沏一盞清茶,不求驚艷時光,只願溫柔歲月。
△巫娜:《禪茶一味》+《月下流泉》
《喝茶》
作者/梁實秋(有刪減)
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茶是中國人的飲料,口乾解渴,推茶是尚。
茶字,形近於荼,聲近於檟,來源甚古,流傳海外,凡是有中國人的地方就有茶。
人無貴賤,誰都有分,上焉者細啜名種,下焉者牛飲茶湯,甚至路邊埂畔還有人奉茶。
北人早起,路上相逢,輒問訊“喝茶麼?”茶是開門七件事之一,乃人生必需品。
茶具:蓋碗究竟是最好的。
孩提時,屋裡有一把大茶壺,坐在一個有棉襯墊的藤箱裡,相當保溫,要喝茶自己斟。我們用的是綠豆碗,這種碗大號的是飯碗,小號的是茶碗,作綠豆色,粗糙耐用,當然不能和宋瓷比,和江西瓷不能比,和洋瓷也不能比,可是有一股樸實敦厚的風貌,現在這種碗早已絕跡,我很懷念。
銀托白瓷小蓋碗是祖父專用的,我們看著並不羨慕。看那小小的一盞,兩口就喝光了,泡兩三回就換茶葉,多麻煩。近有人回大陸,順便探視我的舊居,帶來我三十多年前天天使用的一隻瓷蓋碗,原是十二套,只剩此一套了,碗沿還有一點磕損,睹此舊物,勾起往日心情,不禁黯然。蓋碗究竟是最好的茶具。
茶葉品種繁多,各有擅長。
有友來自徽州,同學清華,徽州產茶勝地,但是他看見我用一撮茶葉放在壺裡沏茶,表示驚訝,因為他只知道茶葉是烘乾打包捆載上船沿江運到滬杭求售,剩下來的茶梗才是家人飲用之物。恰如北人所謂的“賣席的睡涼炕”。
我平素喝茶,不是香片就是龍井,多次到大柵欄東鴻記或西鴻記去買茶葉,在櫃檯面前一站,徒弟搬來凳子讓座,看伙計秤茶葉,分成若干小包,包得見棱見角,那份手藝只有藥舖伙計可媲美。茉莉花窨過的茶葉臨賣的時候再抓一把鮮茉莉放在表面上,所以叫做雙窨。於是茶店裡經常是茶香花香,鬱鬱菲菲。
父執有名玉貴者,旗人,精於飲饌,居恆以一半香片一半龍井混合沏之,有香片之濃馥,兼龍井之苦清。吾家效而行之,無不稱善。茶以人為名,乃迳呼此茶為“玉貴”,私家秘傳,外人無有得知。
喝茶,喝好茶。
其實,清茶最為風雅。抗戰前造訪知堂老人於苦茶庵,主客相對總是有清茶一盅,淡淡的、澀澀的、綠綠的。我曾屢侍先君遊西湖,從不忘記品嚐當地的龍井,不需要攀登南高峰風篁嶺,近處的平湖秋月就有上好的龍井茶,開水現衝,風味絕佳。茶後進藕粉一碗,四美具矣。正是“穿牖而來,夏日清風冬日日;捲簾相見,前山明月後山山。”
有朋自六安來,貽我瓜片少許,葉大而綠,飲之有荒野的氣息撲鼻。我曾過洞庭,舟泊岳陽樓下,購得君山茶一盒。沸水沏之,每片茶葉均如針狀直立漂浮,良久始舒展下沉,味品清香不俗。
茶之以濃釅勝者莫過於功夫茶。《潮嘉風月記》說功夫茶要細炭初沸連壺帶碗潑澆,斟而細呷之,氣味芳烈,較嚼梅花更為清絕。喝功夫茶,要有工夫,細呷細品,要有設備,要人服侍。普洱茶,漆黑一團,據說也有綠色者,泡烹出來黑不溜秋,粵人喜之。四川的沱茶亦不惡,惟一般茶館應市者非上品。台灣的烏龍,名震中外,大量生產,佳者不易得。喝茶,喝好茶,往事如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