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自:MyChildren兒童教育研究院(ID:mcqinziedu)
很多父母每天都是這樣跟孩子“作戰”的:
快點起床,穿個衣服那麼慢!
快點吃飯,再磨蹭要遲到了!
快點寫作業,還想不想睡覺了!
快點睡覺,能不能不玩遊戲了!
快點,快點,快點……
每催一次,家長的火氣就往上躥一分,到最後,往往以吼來結束這部“催催催”交響曲。
大人煩躁惱火,小孩兒心情沮喪。然而第二天,歷史又一次重演……
家長日復一日、從早到晚不停的催促,最終會讓孩子失去對自己的掌控能力。
因此家長首先做的,是管住自己的嘴,控制自己不去催促,不去嘮叨。
孩子只有在自己最舒服的節奏下,才能最好地發揮自身潛力。
如果這時候總是有人在一旁催促,勢必會讓他亂了陣腳,手忙腳亂,反而變得瞻前顧後難以提高效率。
孩子早晨磨蹭不起床,是媽媽最頭疼的事情之一。
是不是孩子一慢,你就忍不住嘮叨?
因為你心急,嘴上就會不停的嘮叨、催促、不滿、抱怨、講道理,甚至指責和打罵。
可你試想一下,如果你的領導每天都這樣對你,你會怎麼樣?
太快的節奏會佔用孩子思考的時間,這樣不僅不會快起來,反而會造成很多不必要的失誤。
而且越是經常被催促的孩子,越容易做不完事情。因為他的心裡一直都在反復回盪著“你能不能快一點”的催促,這樣的後果就是一味的想要快速地完成,反而因為太在乎時間變得手忙腳亂。
孩子有孩子自己做事情的節奏,媽媽不能以成人的標準來規範孩子的行動。這直接是種入侵和越界。
很多時候,孩子做功課、做家務、生活細節上會比成人效率低、速度慢,並不是因為拖拉,而是能力有限。
他剛剛接觸到新的技能,需要時間練習。
如果孩子稍稍慢一點,媽媽就不能有耐心,
給孩子貼上了“磨蹭”的標籤,會強化孩子磨蹭的心理——你看!我就是這麼慢。
有時,孩子“慢”的背後是他對新技能熟悉的過程。
是不是孩子一慢,你就忍不住上前幫忙?
生活中常常會有這樣的現象:媽媽會以時間來不及為藉口,包攬了很多孩子自己該做的事情。
早上時間不夠,幫忙穿衣服;出門時間來不及,幫忙餵飯、收拾書包;
孩子不懂安排時間,直接排出時間表,精細到吃飯如廁。
雖然媽媽一邊催促著、批評著孩子,但所有的事情,媽媽都給幹完了。
《論語·子路》中說:“無欲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意思是說:不要追求快,也不要追求眼前的微小利益。
我們在一味地要求“快”的時候,
所看到的往往只是眼前這一件事的圓滿完成,卻不利於更大目標的實現。
媽媽為節約時間幫孩子忙,是媽媽闖入了孩子的成長空間,
並承擔了本來該孩子自己承擔的責任——因磨蹭造成的後果。
或許孩子上學沒有遲到、作業按時完成、時間安排緊湊,
但這一切都是在媽媽的保護罩下進行的,不是他自己自覺自願努力的結果。
長期下去孩子會形成一種思維定勢:雖然做事慢會被媽媽罵,但只要我裝聽不到,媽媽什麼都會替我做的!
總之,解決孩子磨蹭的問題,根本的是要解決父母的心態問題。
因為我們看到,每一個真正磨蹭的孩子背後,都有這樣一個越界的父母。
這些父母不僅不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節奏,而且他們好似也沒有自己的生活。
他們隨時隨地都在
關注孩子,催促孩子,挑剔孩子,這樣密不透風的關注和催逼,會不斷擠占孩子的心理空間。
想讓孩子不再磨蹭,就要先從改變父母自身入手,用自身的言行去引導孩子、影響孩子。
說起來,這比催促、訓斥、發火要難很多,
需要大人對自己有覺察,對孩子有同理心,還要有足夠的耐心。
各位家長,您準備好了嗎?
源自網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