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兒童期,智力呈快速增長的態勢,兒童在10歲前智力呈直線上升的走勢,這段時間,智力每年每月都會增長很多。
10歲以後,增速放緩,18歲以後智力則停止增長。
也有理論認為13歲前是快速發展的時期,25歲以後停止。
兒童期是智力發展的重要時期,尤其是從出生至5歲,這是智力發展最為迅速的時期,
假如17歲時智力為100,那麼4歲時約為50,8歲時約為75,12歲時約為90.
影響智力的因素
1.遺傳因素
血緣關係越近的人,智力水平大致相同。大多數孩子的智力與他們的父母相似,兄弟、堂兄弟也差不多。遺傳不僅對智力產生重要的影響,而且這種影響會隨著年齡不斷增強,例如,從嬰儿期發展到成人,同卵雙生子的智商會越來越相似,而異卵雙生就沒有這麼明顯。
2.環境因素
社會、家庭、文化、父母的教養、學校教育等環境因素會影響孩子的智力發展,並最終決定論孩子的智力水準。比如居住環境、家庭社會經濟地位、父母的教養方式、家長的受教育程度、父母親家庭破裂等都可能對孩子的智商產生影響。還拿雙胞胎舉例,如果生活在不同環境,他們的智力會有很大不同。而完全沒有血緣關係的兩個人,生活在相同的環境中,其智力水平也有相關性,例如同時領養兩個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
環境對智力的影響是很複雜的,在絕對優勢的環境中成長也不能保證成功,而貧窮和劣勢也不等於注定失敗。舉個例子,我堂哥從小父母在身邊,他書讀得很順利,27歲博士畢業,29歲混成博導。我和我堂弟是實實在在的留守兒童,我折騰來折騰去,在我哥博士畢業的時候,我還在讀碩士。我堂弟更牛,初中就在那裡瞎混,順理成章理所當然混完初中打工去了。
我們在智商上沒有明顯差別,甚至可以說我哥的智商不一定是最高的。父輩們的家境也窮得均勻,但是成長路線完全不同。可以預見的是,成就也會天差地別,一個廟堂之高,一個江湖之遠。
遺傳決定了一個人的智力水平的高度,而環境則決定一個人能否達到他智力的最高值。如果你的孩子遺傳了高智商,不要讓環境耽誤了;如果你的孩子智力平平,那就努力改善環境,提高自己的教養水平,其他的不行,但起碼可以多和孩子說話。
父母對孩子講得話越多,孩子的智力發展得越快
由芝加哥大學教授Dana Suskind領導的研究發現,
寶寶在嬰兒時期,聽到爸爸媽媽講得話越多,語言能力及智力的發展就越好。
爸爸媽媽對寶寶講話、問寶寶問題,寶寶雖然還不會回答,但是他的大腦會受到良性刺激,發育得更好。
高收入家庭與低收入家庭的父母,與寶寶互動的方式不同。
高收入的專業人士父母,在寶寶出生後第一年內,平均會對寶寶說1100萬個字。
而低收入、低學歷的父母,因為自己在學校時成績不好,
因此沒有信心,覺得自己無法「教」寶寶任何事情,沒有信心能夠教好孩子。
在寶寶出生後第一年內,他們只會對寶寶說300萬個字。
到孩子四歲時,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比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少聽到3000萬個字。
這少聽到的3000萬個字,是造成孩子入學後學力落差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