鬧鐘響起,熟睡的媽媽被吵醒,隔壁房間的兒子卻一動不動,兒子沒有聽見嗎?不一定。
媽媽站在兒子床前:“起床了。”兒子翻了個身,把屁股對著媽媽。“起來了,快點!
一會兒要遲到了,聽見沒有?快點!”
媽媽開始著急,用手推兒子,搖動他的身體。孩子的睡意被漸漸趕走,開始有了反應。
媽媽看兒子已經同意起床的樣子,語氣緩和了很多:“起了啊。媽媽去給你準備早餐。”
媽媽忙了一陣後,回到孩子房間。孩子依然在床上香甜地睡著。媽媽皺起了眉頭,使勁晃動兒子。兒子的睡意再一次被趕走,眼睛睜開一條縫,嘴裡含混不清地說:“著什麼急,再睡5分鐘,一會兒就起。”媽媽已經知道孩子說話一定不算數,於是,硬把兒子拉起來,套上衣服,穿上褲子,把兒子推進了衛生間……
一、孩子為什麼這樣
媽媽每天都會很辛苦,從早晨就開始著急上火:孩子不起床,著急;來不及吃飯,著急;要遲到了,著急。於是媽媽的脾氣越來越大,說話聲音越來越高,就像在吵嘴、打架。
而孩子卻覺得媽媽沒有必要這樣大呼小叫。孩子想,不就晚幾分鐘起來嗎,我又不會遲到,真是瞎著急。孩子不覺得是媽媽的大呼小叫保障了他不會遲到,也不去想如果媽媽真的不再“瞎著急”,恐怕自己不僅會遲到,而且還會沒有時間刷牙、吃不上早飯、不能穿戴整齊地出現在同學和老師面前。不過孩子不會想到這些,即使孩子想到了也覺得無所謂,畢竟媽媽不忍心真的這樣做,不會讓他在老師和同學面前顏面掃地。孩子被批評或懲罰,媽媽的心裡會比孩子還難受。如此,孩子就理直氣壯地磨蹭了。
二、請媽媽注意
01.父母賴床造成孩子賴床
父母從來不按時起床,或者早起的積極性也不高,和孩子一樣抵觸早起,習慣成自然。一家人想到每天要早起都感到痛苦不堪,這種情緒是相互傳染的。這些也都成為孩子藉口賴床的重要原因。媽媽雖然不願早起,可媽媽知道必須早起,而孩子往往克服不了心裡的厭煩情緒,磨磨蹭蹭也就很正常了。
02.硬性糾正賴床會讓孩子抵觸
父母往往不認為起床是件難事,叫一聲就應該起來,沒有什麼可磨蹭的。和這樣的父母搗亂的孩子大多不在父母身邊長大,和父母的生活習慣不同。媽媽如果不考慮孩子的生活習慣,一味地用不耐煩的語氣批評、責怪孩子。這時,孩子就會面臨雙重壓力:一是被迫改變自己的習慣,再就是接受被批評的不愉快。帶著這種心情從被窩裡爬起來,心裡一定特別不舒服,磨蹭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03 .補償心理會讓孩子起床更痛苦
父母疼愛孩子,怕孩子吃苦,總想給孩子最好的照顧。父母已經預想到孩子上學後每天都必須早起,於是在孩子未上學前隨便他自由自在地睡個夠。這其實害了孩子。孩子可以很快習慣睡懶覺,卻很難馬上習慣早起,上學後需要天天早起,孩子就會覺得痛苦,自然會磨蹭。
04.讓孩子完全獨立不如給他適當的幫助
早晨媽媽有很多事情要做,希望孩子自己起床收拾一切,少給自己添麻煩。當孩子需要媽媽幫助時,媽媽從心裡覺得麻煩,控制不住地嘮叨,甚至大發脾氣。其實家庭生活需要相互依靠,比如媽媽把衣服收入衣櫃,爸爸搬來一個裝雜物的盒子,孩子跟在後面幫忙,一家人其樂融融。如果完全要求孩子獨立做事,孩子當然會心情不暢,行動也就變得磨蹭。
三、強化訓練
給孩子心裡裝點事情,如提醒孩子明天要考英語,需要早點兒到學校;或者有一個詼諧的約定。例如女兒臨睡的時候對媽媽說:“明天我要不起,您就說江紅老師(班主任)來了,我保證起來。”或者媽媽說一個孩子一聽準樂的笑話等等。總之給孩子找一個爬起來的理由來分散孩子起床時的痛苦,達到起床不磨蹭的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