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爸爸”、“富爸爸”都在努力奮鬥,但差異何在?在於財富觀念。窮人為錢工作,富人讓錢為自己工作!最近“財務自由”這個概念非常火熱,財務自由就是說無需為生活開銷而努力為錢工作的狀態。簡單地說,就是“被動(非工作)收入>日常支出”的狀態。在中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市場投資更需謹慎,如何實現財務自由值得深思。在此,結合自身感悟,分享三步走向財務自由的“捷徑”。
第一步:合理計劃收入與支出
理財的起點就是個人現在的財務狀況,包括收入情況、風險承受能力、時間精力、性格特質、理財投資知識和經驗。儲蓄是最為常見、最基礎的理財方式,合理計劃收入與支出,每個月能盡最大能力去節約,然後將節餘的錢轉到固定帳戶中。
財務自由指數=被動收入/日常開支×100%。奔走在財務自由之路的我們,財務自由指數就是小於1。而這個數字越接近1,就意味著我們距離財務自由越近。仔細觀察這個指數,只要增加分子(被動收入),減小分母(支出)就可以最大程度地提高財務自由指數。所以,這個式子也印證了那句老話,要開源節流啊!
有個叫Jason Fieber的朋友告訴我,他在位於美國佛羅里達州西部的薩拉索塔擔任某汽車經銷商的維修顧問,今年30歲。他從家鄉密歇根州搬到被稱為“陽光州”的佛羅里達,只因為在那里大部分時候不需要繳納所得稅。而且對他來說,陽光明媚的天氣還有一個附加值,就是無論去哪兒,乘坐公交都比自己開車更舒適。
Fieber的年薪是5萬美元。勤儉節約的他每年都能把淨收入的60%存起來,短短3年就存了10多萬美元。他想,這樣下去,在他35歲的時候,銀行里的儲蓄應該能超過40萬美元。他覺得這筆錢都已經足夠支持他的退休生活了,因為他現在每年只消費1.5萬美元。
第二步:找目標確認投資優先級
在正式的理財之前,一定要列一個目標清單,可以是20年的,也可以是5年,甚至3年的。寫下每一個目標需要多少的資金支持,然後加在一起。財務目標直接決定了資產配置的目標收益率,也決定了自己的學習計劃和一部分的人生規劃。一旦有了清晰的期望,我們在做決定的時候就會不自覺地向著目標靠近。
財務自由跟你是否年輕或有多少錢無關。如果你能從本職工作以外的途徑賺到足夠日常開銷的錢,你就已經財務自由了。年齡可能跟財務自由無關,假設你現年25歲,每月開支1000塊錢,你的資產每月產生1001塊錢的被動收入,你就財務自由了,你可以選擇你想做的事情,而不必擔心下一頓吃什麼或者住哪裡。假設你現年50歲,月入百萬,但每月開銷超過百萬,那你仍然沒能達到財務自由,你仍然不得不繼續月入百萬地這麼維持下去。
很多人的條件哪怕什麼都不做也是可以滿足自己目標的,做好收支規劃,資產保值增值即可。那如果起點終點差距太大,需要加速度了,我們就需要提高投資收益率。還有的人雖然身在起點,卻在倒退行走,財務狀況日益惡化。
第三步:巧配資增加被動收入
被動收入被稱之為資產,而支出被稱為負債,想要提高資產數額,就一定要進行理財。目前理財投資的渠道有很多,比如存款、保險、證券、基金、P2P借貸網理財、貴金屬等等,讓人眼花繚亂。有個簡單的“三分法”可以幫你解決問題,地基是銀行儲蓄;第二層是銀行理財產品、P2P借貸網理財、基金等;第三層是風險比較大的像股票、信託等衍生產品。
在合理分配資金之後,就要為你的被動收入設置一個合理的收益率(如年收益5-8%),然後找到一個合適的理財渠道,將更大比例的資金投入做長期理財。想要財務自由需要有獨到的投資眼光,投資一個穩定、低成本、多元化的資產投資組合,不在熊市中恐慌拋售。如果投資太過激進,或者犯了一個大錯,比如在股票熊市中感到恐慌或者拋售股票,投資可能就會毀於一旦。但是如果過於保守,就很難盡快達到財務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