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昨天早上在小區附近的超市,遇上了對門的阿敏和兒子。
當時,阿敏和兒子正在超市裡周旋,兒子跑,阿敏就追,阿敏拉著他,他就死死地賴在地上,撒潑不起來。
後來沒有辦法,阿敏把他抱了起來,結果可把這位小少爺惹火了,他又哭又叫,伸出兩隻可惡的小爪子來,對著阿敏的臉就是一頓拍打。
這可真不得了,超市裡圍觀的人們都圍了一圈兒,有的非常氣憤,嘟囔著說:“要是我,非得一巴掌扇死他!看看還敢打媽媽?”
“真是慣得太不像樣子了!”
“給他買吧,不就是個玩具嗎?省得他這麼鬧!”
原來,阿敏的兒子噹噹跟著媽媽來超市,本來只是來買奶,結果,到超市噹噹就跑到了玩具區,一下子就看上了一台挖土車。
阿敏一看價錢,二百多元,而且家裡類似的車有好幾台,便不同意給他買,沒想到。噹噹抱著車就跑,阿敏追回放下後。
就上演了剛剛那一出兒。
孩子的不聽話,再加上旁邊人的說道,阿敏氣的淚水都快流出來了。
最終,在我的勸說下,以帶噹噹去我家跟小狗黑米玩兒為由,才勉強把他哄順溜,同意不要車了。
噹噹很喜歡我家的小狗黑米,和小狗玩兒的很開心,一邊撫著黑米的頭一邊說著話兒,聲音柔柔的,一看就是個十分溫順的孩子,根本和剛剛那一幕聯繫不起來。
2
我和阿敏聊天,阿敏說,真是讓他愁死了,見什麼要什麼,不給買就撒潑打滾,脾氣暴躁的厲害,常常以我的屈服告終,一旦目的達到,馬上就會變成另外一個人,又溫順得不得了,真想像不出來怎麼這麼小一個孩子,居然可以跟變色龍似的。
阿敏說,我看你家大成就非常懂事兒,不知道你是怎麼教育的,也傳授給我兩招儿。
其實小孩子對玩具都有一種嚮往的心,看到喜歡的東西想據為已有,這是非常正常的。他們當然不會考慮錢的問題,只是想到,自己喜歡,就要得到,也沒有自製力,不給就哭就鬧,這個辦法一旦好用,就成了他的殺手鐧。
東西只許選一樣
我兒子大成小時候也是一樣,我怕他壞牙,不允許多吃糖。可是有一次去超市,他就非要一種特別大的糖,我不同意,他就開始哭。
結果正好那天有個老太太,看到這情景就非勸著我給他買一個,還責備我為了一塊糖惹孩子不高興。
這一說,他更上勁兒了,又哭又鬧。但最終我也沒有妥協,硬拉著他回家了。
但是,為了不讓這種情況繼續發生,我想了很多辦法。
我們一家三口開了個家庭會議,每次去超市買東西,允許大成自主挑一樣東西,僅僅一樣,而且,價錢不得超過十元。
這個建議一至通過。因為有了這個規定,每次去超市,大成都會非常謹慎。
東西總是選了又選,看看買哪一件才最值!
這個辦法不錯。執行了很久。
3
讓孩子做個“當家人”
除此之外,每個週末,時間充足,我們還會讓大成做一次“當家人”。
去超市之前,我們把計劃要買的東西列出清單來,大概計算出價錢,然後拿出相應的錢,給大成。到時候由他結賬。
這一舉動可把他樂壞了,這令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榮耀感。
在超市裡,他像個大人一樣,挑選我們計劃內的蔬菜、水果、油鹽醬醋、肉蛋奶什麼的。
結賬時,他像模像樣地拿出錢來,給收銀員,有時候收銀員還會逗他:“小朋友,你好有錢啊!”
他總會非常驕傲地說:“今天我當家!”
這樣小朋友自己買回來的東西,心情非常興奮,很有成就感。
於是,我們做飯時,就會讓他參與進來,幫助洗菜、擇菜、往冰箱裡擺放奶等等他能幹的小事兒。
他幹的非常上心。
可別小看了這點事兒,正因為他的參與,讓自己有了“主人翁”的感覺,他會非常樂意表現出自己能幹的一面兒來。
4
多陪孩子一起玩兒
經常大人工作了一天,就想著自己清靜清靜,恨不得孩子早點睡覺,或者讓他自己看動畫片,或者玩玩具,別打擾自己,好好休息一下。
可是孩子總是有那麼旺勝的精力,家裡在沒有兄弟姐妹的情況下,就想著磨著大人陪玩兒。這時候,作為父母如果沒有耐心,把孩子推給“玩具、電視、電腦、手機”,那麼,久而久之孩子就會慢慢地戀上這些東西,把他們當成精神支柱,當成爸爸媽媽的替代品。
也正因此,在看到玩具,或是牠喜歡的物品時,才會表現出那種毫無辦法控制,無節制的需求,甚至不惜撒潑耍賴。
此時,作為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一起玩兒,比如陪著他搭積木,下棋,摺紙,只要有大人陪碰上一起玩,小孩子很容易就會投入其中。
5
用好的表現換取自己的願望
我兒子小的時候,我在他小房間的門上貼了一張大紙,上面用彩筆寫上:星星牆
我們提前做好了約定。比如幫爸爸媽媽拿一次拖鞋可以得到一顆紅星星,就在星星牆上畫上一顆紅星。幫媽媽收拾一回桌子,可以畫上兩顆紅星星,倒一次垃圾可以畫兩顆紅星星,如果任性的耍一次脾氣,那就畫一顆黑星星。
當然了,出現了一顆黑星星就會扣掉一顆紅星星。
他可以提前說一個願望:比如買個小飛機、帶著出去動物園玩兒一次等等。當星星攢到一定的數量時,他的願望就實現啦。
這個辦法令他非常的興奮,恨不得時時表現,天天問我們:“爸爸媽媽,我能幫你們做點什麼啊?”
其實,小孩子見東西就要,不給買就耍氣,這種毛病許多孩子都有,但是大多數家長都以為是孩子倔,脾氣大,最終採取的方式,不是強行擰著他,就是實在沒辦法了乾脆順著他,給他買了圖個清靜。
然而,大家都沒有考慮到,孩子對這些物品無節制追求的背後,是對父母更多陪伴的需要。
讓孩子更多的參與到家庭的細微生活中,和他一起動手做事情,讓他從心理上感到作為家裡的一員,這個家也是他的一部分,也需要他來付出。
等孩子找到了這種真正“主人翁”的感覺,和爸爸媽媽的感情融到了一起,對於那些玩具什麼的,就不會再那麼想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