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很多父母如果發現自己的孩子不愛說話、害羞、不喜歡表現,就認定自己的孩子是內向的。
這當然是不對的,外向有外向的好處、內向有內向的好處,而且用外向和內向來確定一個孩子太不公平了。
總要有人成為那個人,外向和內向不應該成為褒義和貶義詞,這就是兩類不同的人群而已。
除此之外,還有其他類的人群,正因為這樣,我們每個人都是獨特的,我們的世界才那麼富有多樣性。
2
關於內向,有一件事至今讓我印象深刻。
曾經都中時期豆媽學過一段時間的毛筆字,就是被父母送去一個專業老師那裡學習。興趣班上有一個女同學,長得漂亮、儀態也非常好,就是不愛說話,平常下課我們幾個同學互相湊在一起聊天,而那位女同學就只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有時候練字、優勢互看書、有時候好像在想事情......
總之感覺她擁有一個非常豐富的世界,我們這些嘰嘰喳喳的同學跟她一比就顯得非常普通了。當時他是班上很多同學的女神。
我也對她很好奇,經常會想她一個人都在想什麼,怎麼會有這樣的人,就算獨自一人也讓人無法忽視她。
因為我是非常開朗活潑的性格,平常跟朋友在一起就喜歡長篇大論,因為對這位女同學產生了好奇,就開始時不時地找她說話,發現她原來是個十分善良的女孩兒,只是不愛說話而已,我從不覺得她內向。
我經常找她玩,因為和她說話,能讓我感覺到自己被認真傾聽了,她讓我收穫了很多,讓我明白,朋友不一定是兩個爭相訴說,也可以是你說我聽。雙方都有被理解,這種感覺真奇妙。
有一次她媽媽來接她,她的媽媽也很與眾不同,我才明白她為什麼長得這樣好。
後來我離開書法班,就再也沒和她聯繫了,但我永遠忘不了這個朋友,我想她現在一定生活的很好。
之後的人生當中,我從來不再用外向內向去形容一個人,因為一個人的一生之多彩,絕不是僅僅這兩個詞能涵蓋的了的。我從心底里容納每個人的不同。
3
可能是現在浮躁當道,很大一部分人還是容忍不了自己的子女過於不同。
許多父母告訴她的孩子:“你要變得和她們一樣,和在社會上更容易獲利的人一樣。”
這些父母不知道的是,世界就是求同存異的,而且相比於侃侃而談、長篇大論、咄咄逼人,人們更喜歡內心不浮躁的人。
被世俗定義為內向的人恰恰就是內心寧靜、對世界有著獨特理解的人。
如果有這樣的一個孩子,卻生在一個滿口成功學的父親,和一個每天“你不外向就會被淘汰”的家庭裡,那真的是悲劇。
在我班上學習畫畫的一個小孩兒就不幸有一對這樣的父母。
有時媽媽把孩子送來上課,臨走前會說:“老師您多照看些,這孩子太害羞、太內向,我擔心她學不好。”
其實這孩子是班上畫畫最好的一位,以內比起其他同學,孩子畫畫的時候更專注。
有時爸爸來接,臨走時孩子想要牽住爸爸的手,被爸爸打開,“要獨立,你這樣害羞永遠成不了大器,不會成功的。”
教育孩子應當根據孩子的特質來教育,就如孔夫子的因材施教,而不是想要徹底改變她。
因為最終的結果可能是你接受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