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咪讀呀
場景一:
一天晚上,東東媽迷迷糊糊中,忽然聽到孩子叫:“媽媽、媽媽。”怎麼了?4歲的東東怯生生地說:媽媽我尿了。“你個死孩子、你不知道被單剛剛才晾乾,你怎麼又尿!”一轉頭把迷迷糊糊也醒來的丈夫猛地一頓數落:“你晚上是不是給他喝好多水了?”
東東又委屈又羞愧,在媽媽的訓斥下,換了褲子,淚痕在臉龐上像一條蜿蜒的小溪。
那天晚上,媽媽的訓斥、爸爸的巴掌,演變成一根刺,永遠地紮在了東東身上。直到18年後上了大學,他依然養成晚上不喝水的習慣。天知道,4歲那年的事情,在他心上留下多深的一道疤。
場景二:
感恩節這天,商場為了招攬客戶,搭建起一個遊戲區。如果能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積木的搭建,完成的小朋友就可以得到一顆巧克力。很多小朋友被吸引過來,熱切地擺弄起五彩繽紛的積木。
有的小朋友動作很快,麻溜地搭建起大橋。有一位小男孩眼看著就要搭建完成,忽然主持人宣布“時間到了,完成的小朋友去領巧克力吧”。一群小朋友蜂擁朝領獎台跑去。小男孩也扭扭捏捏地走過去,猶豫著要不要領。主持人看他虎頭虎腦,隨手給了一顆。小男孩捏在手裡,並不十分高興。他媽媽問:“為什麼不高興呢?”他垂著頭說:“我並沒有搭完積木呢。”
其實,以上兩個場景都是對羞愧心理的描述。羞愧,並不是人類天生具備的情感。而不斷增長的年齡和收到的教育,讓孩子開始有了道德感和羞恥心。
為什麼3歲的孩子沒羞沒臊?
有一次,一個3歲左右小朋友在草地裡尿尿。走過來一個老爺爺批評他:為什麼不去洗手間,你父母呢?這是公共場合。小朋友頓時臉一陣紅一陣白。但不多會,這樣的神情就轉瞬即逝。
研究發現,3歲孩子就已經懂得羞愧,但往往他體會不到情緒的複雜。有時候,羞愧是和膽怯、恐懼交織在一起。這時他並不真的意識到自己犯錯了,只不過被成年人的表情和嚴厲的語氣嚇壞了。
到了幼兒園小班和中班,情況就有所變化了。老師的批評會讓孩子感覺羞愧。到了大班,除了老師以外,孩子還會在本班同學面前感到羞愧。如果老師批評了他,對他們而言真是天大的事情。他們會想“真的太丟人了,在這麼多小朋友面前。”
為什麼要謹慎面對孩子的羞恥感
心理學家庫爾奇茨卡婭用實驗法研究了兒童的羞愧感。
她認為,兒童羞愧感的產生意味著兒童個性正在發生變化,當它成為個性中一種穩定的品質時,就會改變個性的結構。道德情感的發展是一個從外部行為的控制向內部控制轉移的、不斷內化的過程,有了這種羞愧感,就有可能使兒童自覺地克制不良行為。
但要注意,對待孩子的一些不當行為,應該採取正向引導的態度和方式。
否則,由於過多指責引起的極度強烈的羞愧感可能會束縛兒童的發展,從而形成不良個性。
回到開頭的場景一——正是家人不假思索的責罵,讓年幼的孩子深深地羞愧。
這種引發孩子巨大羞恥感的語言,對孩子來說無疑是巨大的傷害力。
所以在他成年以後,這種羞愧感成為一種束縛,成為一生的烙印。
培養羞恥心,作為成長的激勵手段
有的專家認為,在孩子3~4歲萌發羞恥感的時候,要進行恰當的引導。否則,錯過了羞恥心培養的孩子,變得沒皮沒臉。就算批評他,他也覺得無所謂。“沒有羞恥感就沒有進取心”,而人有時候知恥而後勇。
“爸爸,你別告訴媽媽。”有一天,小小費悄悄地藏了兩顆糖在杯子裡。但他神秘兮兮地行為很快被爸爸發現。他覺得這樣的行為有點不好意思,於是要求爸爸保密。當然,作為媽媽的神隊友,爸爸沒多久就悄悄告訴了我。
我說“那我就當做不知道好了”,畢竟這並不是多麼嚴重的錯誤。
有的孩子犯錯,家長不但不保護他們正常而脆弱的羞恥,還口出惡言進行打擊。
小小心靈受到創傷,久而久之羞恥心便逐漸淡化,變得無所謂了。
你批評是你的事,我還照舊犯錯。這樣的孩子何談自尊心呢?
沒有自尊心,未來又會變成怎樣?可想而知。
父母要多觀察孩子,如果孩子犯錯或者和別人比差距不小,可以進行羞恥心教育。
運用孩子的羞恥心,激發他們努力、上進,想要改正錯誤的心態。
講道理為主,對那種自尊心強,羞恥感重的孩子,“響鼓不用重錘”。點撥一下就見效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