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撐著油紙傘,獨自徬徨在悠長,悠長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著一個丁香一樣的結著愁怨的姑娘。”這大概就是安徽存留給我最初的印象——濕潤的空氣,高大的馬頭牆,青灰色的石板路,還有步伐憂鬱的徽州姑娘。
古往今來,安徽文化自成一派,徽商、徽雕、徽劇、徽菜、徽派建築、新安藝術,每一宗都源遠流長。
其中,徽派建築是中華大地上的一抹亮色,她與安徽的山水田園巧妙地融合,演繹著中國古典神韻之美,不僅是安徽文化旅遊獨特之魂,也是“安徽旅遊再起步”的品牌符號,足以傲世。
徽派建築:徽文化之魂
粉牆黛瓦的徽派庭院,頻繁地出現在眾多著名的藝術作品中,名聲傳遍大江南北,這是人們對她由衷的喜愛。
徽州古村的每一座古庭院,都是一座建築藝術的集大成者,粉牆黛瓦和高高的馬頭牆、殘缺的磚雕、鏽跡斑斑的門框,還有那泛著悠悠青光的石板路,訴說著一段段陳年往事。
馬頭牆是徽派庭院的標誌性建築。人們在區分江南和別處的不同時,除了小橋流水古鎮,還有一個標準就是看馬頭牆的特徵。
然而,馬頭牆建築也不是千篇一律的。蘇州民居馬頭牆多為五段,按長度劃分疊落,更為豐富和復雜,比較有匠氣。
而徽州的馬頭牆多分為三段,中間一根很寬,兩端很窄,簡單而對比強烈,更加粗放、生活化。
蘇州園林的主人大多來自官宦,他們肯為了一塊像觀音的太湖石揮金如土,而徽派庭院卻與“陽春白雪”的園林大佬們有所不同,古村的主人更願意簡單地複述兩個字——活著。比起那個水網縱橫、美女採蓮,不能不憶的江南,徽州古村則顯得更加深沉而恬靜。
徽派建築以民居、祠堂和牌坊最為典型,被譽為“徽州古建三絕”,主要流行在古徽州地區(今安徽省黃山市、宣城市績溪縣、江西省婺源縣)以及泛徽州地區(浙江淳安、江西浮梁)。
大浪淘沙,歷史長河中積澱下來的是具有價值的,當諸多宮闕都已經灰飛煙滅,凝聚了無數社會生活精華的一石一木卻依然存在,並且熠熠生輝。
社會變遷,人事更替,黃金白銀可以外流,唯有這些古祠堂、古牌坊、古居民,只有在徽州,才能真正體味到她們的美麗神韻。如今,她們歷經滄桑的殘存,更顯稀缺的尊貴價值。
徽州三雕:稀世珍品
2012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數據顯示,現存的徽派建築多集中在黃山市,約6264棟,絕大多數都沒有得到有效保護。
近20年是徽派古建築人為破壞最為嚴重的時期。隨著徽派建築收藏價值的上升,價格也水漲船高,當地人開始倒賣自家的徽派房屋建築。
影視巨星成龍喜愛收藏,他收藏的第一棟徽派建築是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一棟房子才9000塊錢,那恰是徽州古建境遇最糟糕的開始。
如今,一套徽派老宅輕者也要上百萬。除了價格上的誘惑,自然災害也是村民們拋售自家老宅的一大重要原因,南方的梅雨季節和白蟻也在一點點侵蝕著建築裡的木頭框架,木頭腐爛,導致坍塌。
這些脆弱的徽派建築需要不斷地維修、保護,而維修古建築是一件費時又費財的事。成龍就曾花費數千萬港幣修復他收藏的老宅。這對當地人來說勞財傷神,並不討好。
“徽州三雕”是徽派建築中木雕、石雕、磚雕的統稱,是徽派建築精美細節的完美體現,最主要的是,三雕體積小,易買賣。
發現這些小構件可以賺錢後,當地村民開始拆卸、出售自家的三雕,一塊精美的木雕能賣到80萬元。
利益可觀,偷盜猖獗,很多古建築群在逐利的狂潮中四分五裂,成為一種財物標誌,散落為富貴人家的私藏品。
西遞-宏村:古村落保護典範
縱觀安徽全省,整個地區只有在西遞、宏村這樣旅遊業發達的地方,古建保護狀況還算不錯。
截止目前,在全國212個5A級景區中,依托古村落開發的5A級旅遊景區有6個,其中安徽就佔了3個:分別是安徽西遞-宏村景區、龍川景區、古徽州文化旅遊區。
這些古村落以其獨特的自然環境、建築風格、人文氣息和生活方式,吸引著懷有獵奇心的遊客們。
在巨大的客流量背後,人們同樣關注著它的開發模式。如何很好地保護千年古村的原貌和韻味,又能把它開發成為旅遊熱點而可持續發展,是徽派建築保護與開發需要思考的問題。
和宏村的徽派建築一樣保留完好的還有當地的食物,“重油、重色、重火工”的三重特點給遊客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當地特色招牌菜臭鮭魚,嫩而鮮美,有一種發酵的特殊香味,那是徽州民間智慧的創造和傳承。
宏村的夜晚和很多古鎮不同,沒有五光十色的酒吧街,沒有嘈雜吵鬧的噪音,讓人能真正感受到他獨有的節奏和味道。
波光粼粼的湖水迎著燈光,一股詩情畫意的味道,古老的牛腸形水系設計貫穿全村,無論從哪個角度走進,最終總能殊途同歸。
確實,宏村在保護古建築和文化方面做得比較周全,沒有烏鎮初期的遷走原住居民的“空心城”烏龍,也沒有麗江欺客、宰客等旅遊亂象。
在旅遊開發中讓原著居民參與進來,使傳統文化和生活氣息得以延續;在原有的老宅上進行修復和保護,使古鎮不失原味。代表了古村落旅遊景區開發的最高水平,成為所在區域的旅遊龍頭和先進典範。
徽派文化:魂歸何處?
安徽之所以叫安徽,是取安慶府和徽州府的第一個字組成。古徽州一府六縣,即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府治在歙縣,“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這是湯顯祖對古徽州的讚美。
歷史上的徽州府赫赫有名,和藏文化、敦煌文化並稱為中國三大地域文化之一的徽州文化正誕生於此,縱橫明清五百年的徽商也是從這裡走出,徽派建築的魂也躺在這裡。
然而現在的徽州早已不復當年,好多人甚至不知道這個地方,1983年原徽州府治(今歙縣)所轄的湯口等地劃屬安徽省直轄,成立縣級黃山市。
1987年為響應中央打好黃山牌以發展旅遊業,縣級黃山市撤銷,併入由“徽州地區”改名為黃山市的地級市,古徽州變成了黃山的一個區。
又加上徽州“一府六縣”中的績溪劃分給宣城,婺源割讓給江西,從此古徽州名存實亡。連人民日報都喊出了一句“可惜從此無徽州”。
作為古徽州域名的唯一傳承地,徽州本應該成為,徽派文化的深度體驗地,如今卻鮮為人知。
還有一件有意思的事,即使是對徽派文化有興趣的人來到這裡也有點找不到北的感覺。來了黃山市會發現徽州區也不能說就是真正的古徽州,真正的古徽州是在歙縣,也就是徽州府千年來從未變過的治所歙縣。
這種地理上的複雜就已經把很多遊客搞暈了。而被分出去的兩個地方:婺源劃入江西後,憑藉依山而居的徽派建築,粉黛青瓦和馬頭牆,滿街林立的牌坊,精緻的徽州三雕,和身後傳承了上千年的徽州文化,得到了“特別對待”,視若珍寶。
江西大力支持徽派古建築在婺源遍地開花,開車走國道,從將要進入婺源開始,公路兩側的建築就被統一規劃,高高的馬頭牆、粉黛青瓦隨處可見,甚至連公用廁所都是徽派建築風格。
同樣,婺源對徽州文化的保護與推崇,也給她帶來了非常可觀的旅遊收入,是江西文化旅遊可以耀世的一張王牌。
績溪歸為宣城後,也快速發展成了宣城最富裕的旅遊縣。這和績溪背後的徽州建築、徽派文化一樣有很大的關係。
“一個地區是否文明,不是看這個地區曾經有過多少文明,而是看它如何對待文明。”縱觀全國,很多地方和景區都有蓋建徽派建築;
比較明確的風格、容易被模仿和引得人們的審美,是其能夠跨越地域廣泛復建的原因。徽派建築藝術是古人智慧的結晶,存在繼續傳承下去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