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家長為了鍛煉孩子,特地對孩子隱瞞家庭條件,來“窮養”孩子,以為這樣孩子就能懂事了。但那些看似“懂事”的孩子,本質上是帶著貧窮烙印的“低慾望”兒童。
最近兜媽在網上看到一個網友的心酸歷程:
小時候,父母總給我灌輸“家裡窮,要懂事,不能亂花錢”的思想。
因此,我從小就表現地很懂事,但也從來不覺得快樂。
哪怕是5毛錢一包的酸辣粉,我也會在心裡糾結好幾天,才敢鼓起勇氣,告訴父母想吃。
多數情況下,父母總是會拒絕我,還指責我說:“吃什麼吃!不知道要節約嗎,別看人家吃你就要吃!”
只有一次,父母給我買了一份酸辣粉,可剛吃兩口就被我給打翻了,當時我既心疼又難過,就把掉到地上的粉絲撿起來吃了。
後來我才知道,家裡的條件並不差,但父母還是告訴我,掙錢不容易,凡事都得省著花……
即使是高中時住校、大學時在外地讀書,我每個月的生活費都只有同學的一半,只敢吃最便宜的菜,甚至一直被嘲笑說摳門。
現在,我雖然工作了,心裡一邊是虛榮,想要滿足自己過去缺失的物質慾望;
另一邊卻是自卑、敏感、沒有安全感,總覺得自己什麼好東西都配不上,一點安全感都沒有,自己都覺得自己沒用。
看了網友的這番自白,兜媽真是心疼不已。
那個一直被窮養的孩子,默默承受著“愛而不得”的失落,用“不應該要”的理由安慰自己,最終被這種教育方式所打到,變成了一個精神上的窮人。
刻意窮養會毀了孩子
真正的家境貧寒並不可怕,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雖然物質上匱乏一點,但都能體諒父母的難處。
但是,刻意去窮養孩子,最終只會把孩子給養窮。
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孩子,不止是感受到物質上的匱乏,還有親情上的漠然。
在刻意窮養孩子的過程中,父母們總是會向孩子灌輸一種“不配得到”的感覺。
不管是多麼廉價的東西,父母都不滿足,只會讓孩子自我否定,覺得自己不配被人愛。
在一檔綜藝節目中,教育專家馬建分享過一個案例:
一個女孩,從小就被窮養,父母一直沒給女孩買過什麼東西,精確地控制著花在女兒身上的每一分錢。
孩子長大了,到了戀愛結婚的年齡,有一次和同事們一起出去玩,看到一個水晶球,很便宜,但她盯著看了半天,也不敢下手去買。
旁邊一個男人發現了,隨手給女孩買了一個。
女孩覺得,這就是愛的表現,她輕易地被這個男人給俘獲了。
一個水晶球,雖然不值錢,但對於女兒來說,這就是愛的表現,是父母從來沒有給過的滿足。
但後來很不幸,女孩發現自己被騙了,男人已經結婚,卻還招惹她。
被刻意窮養長大的孩子眼裡,肯為我花錢,就一定是愛我,就像這個被水晶球騙走的小姑娘一樣,她想要的就是從小缺失的物質滿足。
這樣的孩子,總是會不自覺地貪戀物質上的享受,但內心又會陷入“不值不配”的深淵,最終錯失人生的很多美好。
刻意窮養孩子,最關鍵的不是物質上的缺乏,而是精神上的缺愛,讓孩子產生了貧窮的思維模式,這才是危害最大的一點。
精神上的富養能跨越家境
不管家境如何,只要能在精神上富養孩子,給他的心靈澆水施肥,最終孩子也會變得優秀起來。
主持人敬一丹在回憶媽媽的教導時,提到一句話“80歲,也要做個優雅的女人”。
這是姥爺傳給媽媽,媽媽又傳給她的精神財富。
在物質貧乏的年代,姥爺家裡很窮,但每次他從地裡打草回來,都顧不上自己的汗水,先跟家裡的孩子們說:“草里有花!”
孩子們扒開姥爺扛回來的一捆一捆的草,發現裡面有五顏六色的野花,於是找來瓶瓶罐罐,把野花插好,擺在房間裡,簡陋的屋子一下了就亮了!
儘管家裡條件差,但生活卻不能窮。
決定生活是否艱難的,從來不是貧窮,而是家長的態度。
而被父母一直富養的孩子,從來不會憂心家裡的貧富,在家人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中,都能感受到愛與幸福。
窮養孩子,是希望他不會貪圖享受,沉迷物質、奢靡浪費,但刻意去斷絕孩子的一切物質需求,只會起到負面的效果。
好的父母,不會扼殺孩子的願望,不會過度描述生活的壓力和酸楚。
當面對孩子的需求,他們會按照真實的情況,選擇滿足或是拒絕,用平等、尊重的態度去對待孩子。
所以家長們,別再刻意去窮養孩子了,只會把他給養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