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到深秋,天氣那叫一個涼,小編認為,是時候準備好厚厚的被子了。
現在晚上不裹被,半夜醒來冷颼颼,尤其是腳,不縮進去都不行。
別看腳很不起眼,但它卻是被稱為人的“第二心臟”,其不同的部位分別對應著五臟六腑,與心臟、大腦、脊椎的神經與血管都有緊密聯繫。
常言道:“樹枯根先竭,人老腳先衰”。可見,腳對於人的健康有多重要。
那麼,你的腳還健康嗎?來給你支兩招查看一下~
腳是身體晴雨表,健不健康看2點
1、一看顏色
① 看腳趾甲顏色
腳趾甲可以說是離心臟最遠的位置了,但也是健康的一個明顯指標。
正常人如果身體血液循環順暢,腳趾甲就會紅潤有光澤,呈現出健康的粉紅色。可若是有以下情況,就說明身體存在小毛病:
- 腳趾甲蒼白,說明腳部血液循環欠佳,可能營養不良或貧血。
- 腳趾甲上有縱行條紋,說明機體虛弱,抗病能力差。
② 看腳趾腹顏色
健康的腳趾腹會很飽滿,顏色同樣紅潤,不會過紅或過白。
相反,若是趾腹不飽滿且有皺紋,說明腳部血液循環不太好;而若是趾腹太紅,則表明腳部淤血多,靜脈回流也不是很暢通。
③ 看腳底顏色
中醫認為,正常腳底最佳的顏色應為略紅,比較紅潤。不過,如果腳底顏色有異,最好及時就醫檢查。
腳底異常顏色有:
腳過紅,或有熱;
腳發青,或有寒;
腳發黃,或有肝膽疾病;
腳發白,除了有寒,也可能出現營養不良或貧血;
腳發紫或發黑,可能血液循環不好。
2、二摸溫度
一般而言,健康人的腳部猶如一個“恆溫器”,能自行調節體溫,使腳溫熱適中。具體為天冷時,腳一般是暖乎乎的;天熱時,腳的溫度也不會太高,可謂是冬暖夏涼了~
反之,如果天一冷,腳就堪比冰塊;天一熱,腳則老出汗,就證明腳部血液循環差。
小貼士:
腳冰冷,多由腎陽不足或保暖不當所致,建議多吃些溫補食物,如人參茶、大蒜、羊肉、生薑等;
腳太熱,可能與陰虛內熱有關,可多吃冬瓜、瘦肉等甘涼滋潤食物。
腳有4個表現,當心是身體求救的信號
生活中,如果腳出現了一些異常表現,很可能是我們的身體在報警了。
1、腳乾裂、脫皮
秋冬氣候乾燥,空氣中水分大大減少,加之人體皮脂腺分泌減少,這就導致很多人皮膚變得十分乾,皮膚表層容易出現開裂、脫皮、瘙癢的現象。
此外,如果腳受到了真菌感染,也有可能導致腳裂。並且,這一人群腳裂時還往往伴有瘙癢、水泡等現象。
建議:
① 平時洗澡,優先選擇有滋養成分的沐浴露,洗完後及時塗抹潤膚乳;
② 飲食上註意多樣化,多喝水,多吃果蔬,多食用高蛋白質食物。
2、腳抽筋
日常出現腳抽筋,我們大概會想:這莫不是缺鈣了?
然而,實際上“元兇”並沒有那麼簡單。
除了缺鈣,長久不動,過度勞累,患有動脈粥樣硬化、血栓、靜脈曲張等血管性疾病,促使血液循環不暢,下肢供血不足,也易導致腳抽筋。
建議:
① 老年人、青少年、孕婦以及哺乳期婦女容易缺鈣,日常需多補充鈣元素;
② 腳抽筋時,注意放鬆身體,別硬扳;
③ 經常性腳抽筋,最好儘早到醫院檢查。
3、腳發麻
腳發麻主要有兩種情況:一是長時間保持同一姿勢不動,造成神經發麻。
二是疾病因素,當身體患上頸椎腰椎疾病或糖尿病,壓迫到神經或使神經病變時,同樣會引起腳麻。
建議:
如果是前者,無需過於擔憂,緩一緩就沒事了;如果是後者,則應立即就醫。
4、腳趾甲變厚
腳趾甲變厚,最有可能是灰指甲在作怪。
灰指甲又稱甲癬,是由真菌傳染到趾甲而引起的,且多發生在糖尿病患者、有循環問題和免疫問題的人身上。
建議:
甲癬患者一般很難發覺患有此病,所以平時要做好預防工作,注重局部衛生,保持腳部乾燥通氣;一旦發現,及時治療。
養生先養腳,3個護腳秘方不妨試試
1、多泡腳
俗話說,寒從腳起。而經常泡腳,具有刺激血液循環、驅逐寒冷地作用,還可緩解腳部疲勞,是很簡單又便捷的腳部護理方法。所以,手腳冰冷的“重度患者”,一定不要錯過哦~
小貼士:
泡腳時水溫宜控制在38~45℃ ,時長約15~20分鐘。另外,泡腳時還可在水中加些藥材,可起到更好的養生功效:
加薑,能散寒活血,預防感冒;
加鹽,能殺菌消毒,防止腳氣病;
加艾葉,能驅寒、通經絡,緩解痛經。
2、多做腳底按摩
人體腳掌前部的1/3中間處,存在一個穴位,名湧泉穴。經常用指腹按摩此穴,有利於促進睡眠,養護腳部。
3、多進行腳部運動
日常生活中適當進行腳部運動,也是健康長壽的不二法門呢~
踮腳
併攏雙腳,踮起腳尖,可以促進下肢血液循環,緩解酸脹的情況。建議每隔1小時踮腳30秒左右。
倒腳走路
倒著走路時,足跟著地,能刺激足少陰腎經,起到益氣補腎、祛瘀止痛的功效。
仰臥晃腳
取仰臥位,將雙腳抬起,像蹬自行車一樣有節奏轉動雙腳,每次5~6分鐘即可。此法不僅能加快全身血液循環,減輕疲勞,也有助於強腰健體。
希望今天分享的文章,能夠幫助到更多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