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金需求者免費註冊:9597借錢網。全台前三大借錢網站!
Google Ads
Google Ads

現在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了!

觀看人數:2


我們無法永遠保護孩子,我們能做的就是:

在他們還小的時候,教他們怎樣面對挫折、怎樣學會堅強、怎樣更加自信。

挫折教育就是要培養孩子尋找幸福的能力,讓他們在磨練中日益羽翼豐滿,在將來競爭激烈的社會中飛得更高更遠。

楊瀾在一次採訪中說道,她的女兒先是在一所公立小學讀書,然後在北京的國際學校上中學。有一次她在餐桌上問女兒,兩種學校的教育方式有什麼不同。

女兒想了想,說在本地的學校,老師總是讓我們別犯錯誤;在國際學校,老師鼓勵我們不要怕犯錯誤。

這句話讓她心生感慨。為什麼我們的老師、家長、孩子都這麼怕自己犯錯誤呢?

因為犯錯誤就意味著失敗。

失敗就意味著自己輸了,不會是受人尊崇的王者。

當然,不想輸,是人的天性,何況一個孩子。

然而,我想說的是,現在輸不起的孩子,將來也贏不了。
 

輸贏很正常,不要太在意

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難以經受挫折,首先是發展過程中難免的、正常的。孩子的情緒越豐富、敏感越可能有上述表現。恰當陪伴和引導就好。如果父母應對不當,則可能導致孩子的畏難情緒固化,導致孩子長大後,真正變得「輸不起」。

輸不起是孩子的天性,所以給孩子制定容易達到的目標

從兒童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注和認可。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缺乏能力,難免會經常受挫或失敗,並因此產生各種消極情緒。

加之如果父母對於孩子的失敗很介意、不滿,或者責備、懲罰,更會加深孩子的內疚和憤怒情緒。從此,要麼因此痛恨失敗,不允許自己失敗,失敗後會更加難以承受;或者因懼怕失敗,養成了遇事逃避、退縮等個性。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父母難免會給孩子設定一些成長任務或目標,小到幾歲以後就不許尿床了,幾歲之前要學會自己穿衣吃飯,幾歲要認識多少字等等。有時父母給孩子制定的目標過高或不切實際,讓孩子難以達到或完成,孩子就會從中體驗到失敗和受挫。噁心循環,父母對孩子失敗的不接納或不恰當處理,更加讓孩子害怕失敗。

循環往復,孩子便沉淪在自卑、害怕失敗、產生各種消極情緒、低落的價值感成就感等一系列的負面情緒情感下難以獲得成長、快樂和自信了。

不把失敗妖魔化,認可並接納它

沒有人喜歡失敗,這是肯定的。我們可以不喜歡失敗,但要接納失敗帶給我們的情緒反應,這些反應再正常不過,並且它是機體的一種自我保護措施,有了這些情緒的宣洩,我們才能更快更好的回覆過來。這種保護對於孩子來說更加重要。

英國心理治療師尼克·盧克斯摩爾說,「無休止地從失敗的經歷中保護孩子們對他們是有害無益的,當失敗再次發生時,孩子們就會覺得很羞恥、難以理解甚至難以接受。」但父母常常在無意中剝奪了孩子對於失敗的體驗。

比如,因為擔心孩子不能承受失敗,早早的替孩子鋪平道路;因為心疼孩子面對失敗時的挫傷,自以為是的替孩子去解決問題;或者有的父母乾脆認為因失敗產生的情緒根本不值一提……

種種這些過度保護、控制的做法,都是在剝奪孩子的失敗體驗。一個很少體驗失敗的人,當然會難以承受失敗,或者很容易被失敗重傷。
---------------------------------------------------------------------------

例舉
前兩天看見一群孩子玩石頭剪子布遊戲。其中一個孩子只要贏,就會繼續玩下去。但要是輸了,就會吵著說"不算數"。其他的小朋友都不高興了,紛紛跑開,不願再和她玩。

她媽媽明知理虧又霸道的是自己孩子,但看到孩子傷心難過的樣子,卻又心疼地鼓勵孩子「這是要強的表現」。

孩子無法坦然面對失敗,難以經受挫折,首先是發展過程中難免的、正常的。孩子的情緒越豐富、敏感越可能有上述表現。如果父母應對不當,則可能導致孩子的畏難情緒固化,導致孩子長大後,真正變得「輸不起」。

一直以來,我們的社會比較崇尚競爭,所以很多人認為競爭意識要從小培養。這實際上這種意識既過高地估計了競爭的正面意義,也沒有弄懂兒童身心發展的規律。

有的家長很喜歡把自己孩子跟別人家孩子作對比:「人家又考了第一名,而你.....」

無形中給孩子暗示:「只有變強,才能得到父母的認可。」

還有些家長總把「輸贏觀」帶給孩子,只要孩子表現稍好,就豎起大拇指:「兒子真棒!太聰明了!」結果,一味的誇讚讓孩子沉浸於「我最棒」的思想中,無法接受失敗帶來的心理反差。

對照看看下面這幾種父母,很容易養出「輸不起」的孩子

☞ 「捧孩子」型父母

凡事都保護孩子免遭失敗打擊。「你最棒了!」「你真厲害!」父母對孩子總以讚美、表揚為主。即使和孩子一起玩遊戲,也會故意輸給孩子,讓著哄著孩子高興。

☞ 「訓孩子」型父母

當孩子遇事表現不好時,他們總打壓孩子。「98分,為什麼沒有考滿分?」「這點兒事都干不好!」家長渴望孩子各方面都表現得很好,當孩子表現欠佳時,不是去安慰,而是指責和甩臉色。

☞ 「慫恿孩子」型父母

父母喜歡以鼓勵的名義要求孩子在各種事情中都搶著贏。「想要的你就要搶到手,不搶你就沒有,你就輸了,明白吧?」公眾場合里,經常有父母鼓勵孩子去「搶」玩具和遊樂設施,他們希望孩子事事都占先,不吃虧。

從兒童心理的角度來講,孩子「輸不起」是一種正常現象。無論什麼事情,孩子總是希望自己能做到更好,比別人強,獲得周圍人的認可,尤其是爸爸媽媽的關 注和認可。

但是因為孩子年齡小,各方面都缺乏能力,難免會經常受挫或失敗,並因此產生各種消極情緒。

所以,當孩子沉浸在失敗的情緒當中時,我們可以嘗試這樣做:

1、共情和接納孩子的消極情緒

孩子哭了,我們可以抱緊他;孩子憤怒,我們可以默默的陪伴他;孩子沮喪,我們可以做個好的傾聽者。總之,是接納孩子的情緒,而不是告訴他:「一點挫折都經不起,算什麼男子漢」或「一點小事就哭鼻子,太嬌氣」。

還可以這樣回應孩子的失敗情緒:「我很愛你,我知道你感到有點沮喪/失落/傷心/憤怒……,我也很……。別擔心,不管你是成功還是失敗了,我都會和你在一起。」

2、跟孩子說說父母曾經失敗的經歷

孩子的各種情緒可能源自對於失敗和未知的恐懼,告訴孩子失敗並不可怕,爸爸媽媽也曾經失敗過,當時我有怎樣的感受和情緒,我是怎樣度過的等等,這些都會成為孩子將來再次面對失敗時的經驗。

並且認識到失敗並是什麼難堪的事情,連自己的爸爸媽媽都曾經失敗過,這不算什麼。孩子也會因此和父母的心更加貼近,以後遇到的挫折才更願意和父母傾訴。

3、多夸孩子的行為過程和努力

不要只去關注孩子最後成功與否。無論孩子做什麼事,都爭取看到孩子過程中的努力,和具體成功的點。

把一個事情開展的過程中,孩子付出的努力,堅持,積極的解決問題的態度,以及所達成的效果等,作為父母的關注和認可對象,並具體地跟孩子描述出來:「你剛才做……的時候,認真的樣子真帥!」「雖然中間你有點累,但你還是堅持下來了!」「這個東西雖然沒做好,但是剛才你這個地方的想法真棒!」……

恰當處理好孩子對於輸贏的理解,孩子會走的更遠

4、不必為了孩子抗挫而故意挫折教育

不需要刻意地把孩子放到村子裡,或者非讓他吃糠咽菜好幾天。這樣對孩子來說不會有多大的幫助,甚至孩子會因此而埋怨你:為什麼別人的孩子都可以在城裡享受很好的時光,我也有這樣的條件,你卻把我放在村里。

事實上,只要給孩子自己生活、做決定的機會,挫折自然而然就來了。父母能做的,就是幫助孩子建構好的安全感,讓他知道該如何與人相處,如何獲得親密關係,以何種方式面對和解決人生中的問題。

總之,自信的孩子,敢於說「我可以」。在過了自己的這一關——即對外在的安全和自己的能力有了確認之後,孩子才敢探索外界。若孩子內向、拖延或散漫,鮮少有成功體驗,則很難建立足夠的自信心,更別提向外的積極的學習和探索。

 

按讚 是一種美德

 

轉發 分享 是一種境界
這裡滾動定格
重要聲明:102like.com 分享投資理財網,本站所有文章由會員發表,本站對所有文章的真實性、完整性及立場等,不負任何法律責任。 所有文章內容只代表發文者個人意見,並非本網站之立場,用戶不應信賴內容,並應自行判斷內容之真實性。發文者在102like.com張貼的文章。 由於本站是受到「即時發表」運作方式所規限,故不能完全監察所有即時文章,如有不適當或對於文章出處有疑慮,請聯絡我們告知,我們將在最短時間內進行撤除。
若有任何文章侵犯到您的權益,請瑱妥 著作權侵害通知書 ,本站將會在24小時內刪除或修正。
若文章或是內容有問題請 | 聯絡我們 | ,我們將會第一時間優先處理。
侵權舉報聯絡我們借錢貸款借錢網借钱贷款評價易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