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思索成敗之事,試圖找出那些能人異士究竟與我們普通人有何差異,
以及有些人為什麼能夠做到不受挫敗感、無能為力感、絕望感的影響,始終保持樂觀積極的心態。
遂翻閱了不少史書材料和心理學書籍,略有感悟,共享給你。
第一、將成敗歸於能力,快樂減少痛苦加劇
許多人經歷一次或多次失敗之後,可能會陷入自我懷疑之中,認為自己的能力、性格等出了問題,這就是一種傾向於能力的歸因方式。
如果你習慣於這種歸因方式,你會很容易陷入負面情緒。
當你遭受到失敗時,你很容易懷疑自己能力不夠,容易產生自我懷疑、失望、絕望、無能為力等消極情緒,甚至出現自暴自棄、放棄的行為;
當你取得成就的時候,你卻可能會認為按照自己的能力本該如此,並不會產生巨大的喜悅之情,你也很難體會到成就感。
第二、將成敗歸因於任務難度,容易產生僥倖心理
我們都經歷過大大小小的考試,如果認為成績好壞取決於考卷的難易程度,就是一種傾向於任務難度的歸因方式。
如果你習慣於這種歸因方式,你很容易被僥倖心理所誘惑,期待下一次的考驗會容易一些;又或者,容易把失敗的責任推給“考試/工作太難了,不是我的問題。”
我們每天都要面對各種各樣的任務和問題,這些問題的難易並不是任由我們自己來設置的。
如果我們把成敗寄託在任務難度上面,就難免會被外界所控制,覺得自己一點兒力氣都使不上。
第三、將成敗歸因於運氣,容易怨天尤人
當你把失敗的罪責推到運氣身上,你會很容易把所有不順利、不成功歸咎於“我就是太背了”,時常感覺命運對自己不公。
同時,你也會容易嫉妒別人的成就,看不到別人的付出和努力,認為別人走了狗屎運而已,更遑論向別人學習了。
當你獲得成功之時,你卻認為只不過是走運而已,同樣很難產生自我認同感,很難體會到興奮、喜悅和成就感。
第四、將成敗歸因於身心狀態,有利有弊
在我們身體不適、精神不濟的時候,做事容易出現力不從心的狀態,也容易出現一些小錯誤,這是很正常的現象,不需要對自己進行過份的苛責,造成自己的心理負擔。
但是,如果你總是把失敗歸罪於身心方面的問題,就容易感到無能為力,做出自暴自棄的行為。
我們知道有些人雖有身心方面的缺陷,但是他們並沒有被自身缺陷所困,而是坦然地面對、勇敢地前行,突破缺陷所帶來的困擾。
所以,我們需要更理性、客觀地看待身心狀況對成敗造成的阻力。
第五、將成敗歸因於天氣、環境等外界因素,容易變得聽天由命
外界環境會對我們產生一定的影響。
適宜的壞境能讓人心緒平穩愉悅,有利於創造力的發揮,提升工作效率;惡劣的環境會使人心浮氣躁,不利於靜下心來處理問題。
但是,外界因素段時間內很難改變,如果一味地把失敗歸咎於外界環境,我們很容易陷入一種聽天由命的境地。這種歸因傾向忽略了人是可以利用環境、適應環境、改善環境的。
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外界因素是他人的幫助。重視但是不依賴於他人所提供的物質、精神幫助,也是善用外界的一種方式。
第六、將成敗歸因於努力,容易保持積極進取的心態
一般來說,成熟理智的人會將努力視為成敗最重要的因素。
當他面對失敗的時候,他會深入分析在哪些方面的努力還不夠,會去積極地尋找解決辦法,而不是一味地消沉度日;
當他面對成功的時候,他能夠體會到一種經由自己的奮鬥而取得成就的喜悅感,他會總結自己的哪些努力是有助於目標達成,會清醒地意識到想要成功必須始終保持努力奮鬥的做法,並且不容易陷入狂妄自大和悲觀失望當中。
我個人比較贊成這種歸因方式。
一方面是因為這種歸因方式確實有利於我們保持不驕不躁、積極進取的心態,有利於我們在遭受困境挫折時不至於喪失掉信心和希望;
另一方面是因為這種歸因方式能夠讓我們體會到成就感,保持繼續前行的動力。同時,我們能感受到更多的快樂和喜悅,減少痛苦和絕望無助等負面情緒。
比如說,當你面對考試/工作中的失利,你認為是因為自己不夠努力造成的,你就能從失敗中吸取到教訓,鞭笞自己更加努力,而不是自怨自艾、消沉懈怠。
我們都希望自己充滿信心、充滿希望、堅韌不拔,將成敗歸因於努力,能夠幫助我們做到勝不驕、敗不餒,始終保持一種積極的心態。
心理學家韋納說:“我們對成功和失敗的解釋,會對以後的行為產生重大的影響。”
關於歸因理論,你感興趣的話,可以看一下心理學海德、韋納等人的學說。
經歷一兩次失敗,會再努力一下,這是人之常情;
經歷無數次失敗,還會再努力一下,這是勇敢之舉;
身處絕境毫無希望,還是堅持再努力一下,這是奇蹟。
若能修煉至此,世間再無困境能夠令你止步。
我是心理諮詢師琳醬,茫茫人海很高興遇見你。關注我,你將開啟全新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