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腸子是第二個頭腦。但我並不這樣認為,因為我覺得腸子的思考能力在頭腦之上。
人類的腸子中有數量不亞於大腦的神經細胞,加上腸子的進化更早於頭腦,所以我認為腸子遠比頭腦聰明。
頭腦無法判斷食物是否安全,但是腸子卻可以。即使食物混有會造成中毒的細菌,腦子依然會下達吃的指令;但如果細菌進入腸子,腸子就會出現強烈的排斥反應。
腸子的神經細胞能判斷進入腸子的食物是否安全,如果不安全,就會立即排出,或引起腹瀉,盡快地作出反應以避免人體發生中毒。
有精神障礙的人多半有偏食的習慣,就是因為頭腦下令攝取這些食物所致。愛吃薯條或速食的人也是如此。這些食品中含有大量腦子喜愛的物質,因此頭腦雖然知道有害,仍強迫下達吃的命令。
然而,即使腦死,腸子的生命仍未結束。因為腸子能夠獨立持續發揮功能。但如果腸子完全死亡,那麼也等於是宣告停止頭腦的功能。
一般認為腸子的功能主要為消化,但實際上,決定人類感情或情緒等的物質,幾乎都是在腸子裡製造的。
腸子可以從食物中合成為人類帶來幸福和愛情的血清素和多巴胺。
實施全身麻醉進行手術後,醫生最注意的就是腸子的反應。病人手術後從麻醉中醒來,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醫生用聽診器檢查腹部的經驗。
醫生知道腸子正常蠕動時都會鬆一口氣。因為腸閉塞置之不理的話,是可能致命的,因為腸子無法運作,我們也不能存活。
不過,一般人對頭腦的重視程度卻遠超過腸子。
人體內大約有百分之七十的免疫力,是由大腸細菌所製造。不僅如此,大腸細菌對於頭腦的發育和行動都有影響。
瑞典的卡洛林斯卡醫學院與新加坡基因體研究所的研究團隊,分別觀察研究有腸內細菌的老鼠與沒有腸內細菌的老鼠的成長狀況。
結果發現,沒有腸內細菌的老鼠成長之後,變得具有攻擊性,並會作出危險的行為。接著又比較了沒有腸內細菌的老鼠在「成長初期」與「成熟後」,注入腸內細菌之後的變化。
他們發現,成長初期注入腸內細菌的老鼠,成長後的行動與一般老鼠無異;相對地,成熟後才注入腸內細菌的老鼠,與完全沒有腸內細菌的老鼠同樣具有強烈的攻擊性。他們根據此結果,判斷腸內細菌,可以影響初期成長的腦部。
關於腸內細菌在老鼠成長的哪一個階段會影響腦部的發育,這項研究的核心人物海吉博士與佩特森博士表示,這似乎是在某特定的時期發生,而且,腸內細菌不僅影響血清素和多巴胺等腦內的傳導物質,還有可能會影響腦神經細胞的突觸功能。
調查腦部的變化後,發現腸內無菌老鼠身上,血清素和多巴胺等腦內傳導物質的量較少。研究團隊認為在進化的過程中,腸內細菌發揮的作用會被整合到新生兒的腦部成長過程中。
另外,伊耶爾博士等人也發表了一項研究,指出人體內與組織胺、兒茶酚胺、乙醯膽鹼等神經傳導物質之合成有關的酵素,會被細菌直接傳達給人類。
其實,人類早就已經了解,用來傳達細菌間資訊的物質,超越生物界,也會影響它的宿主—人類。因此,人類與細菌之間,也擁有許多共通的神經傳導物質。
動物最初誕生於地球上時,擁有的器官只有腸子,但即使是只有腸子的生物,也曾思考許多事情。
換言之,就是用腸子取代頭腦,而血清素原來也是腸內細菌間的傳導物質。
人類體內的血清素有百分之九十存在於腸子裡,位於小腸黏膜上的腸嗜鉻細胞(又稱為EC細胞)之內。EC細胞具有合成血清素的能力,在這裡合成的血清素,存在於腸子等地方,與消化系統的運作有關。其餘的百分之八被血小板吸收,依血液中的需求來使用。
存在於頭腦內的血清素,僅有剩餘的百分之二而已。
它們分佈於下視丘、大腦基底核、延腦的縫核等處,與人類的精神活動有很大的關係。
腸子能排除病原菌,合成我們生存所必要的維生素類,製造免疫力,
將製造幸福激素血清素和多巴胺的前驅物質運送至腦部等,在人類的生存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換言之,製造“幸福感”的是腸子。
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心胸健康方面的資訊,可以添加我們的微信公眾號:上海遠大心胸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