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6月12日,湖南武岡一名小學生家長將學校附近的一家小賣店砸了。據目擊者稱,砸店是因為一個三年級的小孩在小賣部賒賬近百元吃零食,而臨近暑假小孩子沒錢還,在家偷錢被家長發現,最終家長一怒之下將小賣店給砸了。
一時間,這則新聞迅速的佔領了微博頭條,網友們紛紛站成三方,一方指責店家不該讓小孩子賒賬,因為其沒有還款能力;一方指責孩子,這麼小就懂得賒賬,以後長大了還得了?另外一方,則指責孩子的父母,這明顯就是教育的缺失,自己的孩子做錯事之後,想到的卻是砸店,明顯的處理不妥當。
那麼,這次事件中的店家與家長是不是都做錯了呢?錯在哪裡呢?今天我們一起來聊一聊家長與孩子之間教育的問題。
一、店家該罰,但懲罰者不應是家長
不可否認,此次的事件當中,店家其實是主要的導火索,如果店家不賒東西給孩子,自然不會發生後面的一系列事情。而站在成年人的角度來看,其實店家這樣做有些利欲熏心了,要知道,很多有良心的老闆一般是不會賒東西給孩子的,一是因為他們還不起,二是以後家長鬧起來後果很嚴重。
誠然,店家這樣做有些違背道德,但站在一個商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的話,店家似乎又沒有做錯,畢竟角度不同看到的問題也不同。但是不論如何,賒賬給孩子本身就有些違反道德甚至是職業操守,理應被罰。不過,處罰者不應該是家長,更不應該以暴力一般的行為砸店來處理,因為這樣根本解決不了問題。
據了解,店家和家長都帶到了派出所,而家長要對店家的損失進行賠償。所以,本來可以輕易解決的問題,卻因為摻雜了暴力將事情搞得越來越亂,這是大家都不願看到的事情。
二、家長有三錯,最大的錯誤是對孩子缺乏教育
我們再來回顧家長的錯誤,第一個錯誤,便是事情發生後採取的不是冷靜的處理方式,而是直接採用砸店的形式來發洩自己心中的不滿,而且一味的將自身的錯誤歸功於店家不該給孩子賒賬上面。這樣的處理方式,其實給孩子起到了一個反面教材的作用,最終的結果不但自己要賠錢給店家,還讓孩子產生了一個誤解:暴力可以解決問題。
其二,便是與孩子缺乏溝通。據視頻介紹,孩子比較內向,甚至是有些膽小,出了事情后非但不敢告訴家長,反而採取了偷錢的方式來賠償自己所欠下的賬目。如果家長平時與孩子多溝通,了解孩子的性格等等,便不會出這種事情,而孩子也不至於去偷錢。
其三,便是最嚴重的錯誤,那就是對孩子缺乏一定的教育所導致的。這裡所說的教育,其實不光是學習上,更是生活當中的以身作則。身為父母者,我們下意識的覺得孩子到了年紀之後就應該由老師來教育孩子,而忽略了自身的角色。其實,這是最大的失誤,老師固然可以教一些知識,但是父母卻是孩子最大的老師。如果父母平時以身作則或者言傳身教的告訴孩子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的話,孩子便不會有賒賬的行為出現,更不會有偷錢的行為發生。
三、類似事件頻繁發生,是對孩子金錢觀培養的缺失
小胖在很小的時候,學校的小賣部經常發生類似事件,那就是孩子們都流行賒賬,而最終父母不得不來替孩子償還這部分的債務,不用說,家長還完錢之後勢必又會對孩子一頓拳打腳踢。但是我們轉念想一想便發現了問題所在,父母擔心孩子亂花錢,所以將孩子的零花錢限制得死死的,不想讓他們過早的接觸大額金錢。
誠然,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的確沒錯,兩口子打工也的確不容易,只有控制孩子的消費才行。但是,大多數人卻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對孩子金錢觀培養的缺失。甚至有些孩子一直到大學時期,父母都不曾讓其接觸過大額金錢,出社會自己賺錢後,便很容易爆發出來,那就是將自己的工資全部花完,以此來享受兒時所缺失的東西。
但是,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來講,我們其實不能再像父輩那樣教育孩子了,尤其是在金錢觀上面。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每個月固定給孩子一筆錢,並且教他如何理財、如何規劃甚至是如何使用,並且自己也同步一起學習親子理財方面的知識,只有這樣,孩子才會對金錢感興趣,也才會知道什麼錢該花,什麼錢不該花。
而只有孩子更早的接觸金錢,以後出社會了才不會被突然而來的大額工資(對孩子而言)所驚到,然後揮霍無度,而是有計劃性的將自己的工資下意識的分成幾部分,一部分開銷、一部分存下、一部分理財。
其實,這則新聞讓小胖看到的是很多人的三觀很正,例如很多人覺得不應該以暴力的方式來解決問題。但是大家忽略了一點,那就是小胖在文中所說的孩子金錢觀方面的培養,如果在金錢方面一直防著孩子的話,只會起到反效果。
所以,身為家長可以自己先具有一些理財方面的知識,然後同步的教自己的孩子如何合理的對待金錢、運用金錢,讓他們自己學會存錢、學會理財。財商,只有在小時候開始培養,才能讓孩子長大後有著獨特以及敏銳的金錢嗅覺力,也只有這樣,才能建立孩子正確的理財觀,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