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曰:「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念之心能夠放下,萬事就會得到解脫與自在。 
這是我一直所追求的一種人生態度。 
  
古有兩種有著鮮明對比的人生態度, 
一是屈原的堅守信念,寧為玉碎;二是漁父的灑落超脫,全身無害。 
顯然,我是更傾向於後者的人生態度,大丈夫就應該拿的起,放的下,活的灑脫。 
人生在世,無不圖個自由快樂,何必自尋煩惱。 
 
「自認逍遙便是仙,管它風流不風流。」雖有點放蕩不羈,但正直青春年華的我們, 
我覺得我們應該要具備放蕩不羈,所謂「放蕩不羈愛自由」,自由,人之所求, 
所以,放蕩不羈一點挺好,但不能過於放縱,不然就會跌入萬丈深淵。 
 
  
凡事看得開些,才能不亂心境。 
「一念放下,萬般自在」,「一念放下」看似消極,實則不然。 
「一念」,在這裡,我把它看作為人的七情六慾,本來人有七情六慾是極為正常的, 
要讓一個人放下七情六慾,也是不可能的,除非他已不在是一個人。 
只是人們往往對於一些事物太過於執著,從而會擾亂心志,喪失對事物的判斷。 
  
 
「一念」之過在於執著,人們總是喜歡跟自己較勁, 
常有一種「不到長城非好漢」之勢,這種心態往往會把人逼上絕境。 
退一步海闊天空,該放下的時候就應放下, 
放下並不意味著失去,放下是為了更好的拿起,只有真正放下了,才能得到解脫與自在。 
 
 
若心裡放下了,天地也將變得更寬了。但是現實生活中, 
人們往往會很難做到放下,自己喜愛的固然放不下,不喜愛的也會放不下。 
愛恨都會使人銘記心頭,無法釋懷自己。 
只能說明我們修行還不夠,若能體會老子的「無為」思想,一切就可以化解了, 
無為即有為,放空自己才能更好的充實自己。 
  
一念起,一念滅。 
世間的事物變化無常,不管是愛的,還是恨的,都不必太過執著於心。 
擁有的可能會失去,失去了的也會在回來,緣起緣滅。 
我們要做的就是儘量解脫自己,朝著自己所認為自在的道路前行。 
 
日子一天一天地漸行漸遠,終有一天,你會發現你曾經所執著於心的東西只不過是雲淡風輕。 
晚上,透過窗子,望向漆黑的夜,有時候會捫心自問,再緊握與放下之間, 
到底是哪個環節出了差錯,縱使用盡全力也無法改變結果,就像屈原只能以死來表明心志。 
哦,其實也只有經歷過執著的人才會懂得放下, 
而執著的人並非都會明白只有放下了,才能真正得到解脫與自在。 
人生就是一場修行之旅,患得患失。 
修行之路,無非就是要明白一個道理,得即是失,失即是得, 
放下一切,方能倍感輕鬆,萬般自在,此乃我所認為的大智慧人生。 
  
 |